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作简报
2024年第33期--吉林通化深化“河长+N”机制凝聚治水管水合力 山东昌邑积极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
吉林通化深化“河长+N”机制凝聚治水管水合力
吉林省通化市探索“河长+N”治理模式,发挥政府、社会各方面作用,全力守护碧水清流。
一是建立“河长+市纪委监委”协作机制。市河长办联合市纪委监委、市纪委监委驻水利局纪检监察组,指导督促各县区开展清河行动,跟踪跟进河道垃圾清理、污水排放治理、非法采砂整治等进展情况。累计排查一般问题15处、较重问题6处、重大问题3处,对整改不力、敷衍塞责的75名河长及河长办人员启动追责问责。
二是建立“河长+警长+检察长+法院院长”协作机制。针对整治重难点问题,河长牵头开展联合执法,河道警长维护秩序,检察长监督执法全程。对于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违法问题及时移送司法部门。聘请律师团调解涉河湖民事纠纷,为地方立法规划和法律法规起草提供法律建议。
三是建立“河长+企业+高校”公众参与机制。市河长办印发《通化市“民间河湖长”管理制度(试行)》,颁发民间河湖长聘任证书,明确民间河湖长职责。开展由企业河长组织、院校参加、市河长办监督的护河志愿活动,推动民间河湖长深度参与河湖治理保护。
山东昌邑积极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
山东省昌邑市坚持系统治理,发展多元产业,推动河湖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,积极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。
一、坚持系统治理,放大河湖生态效益
一是夯实全域安全基础。累计投入8.28亿元进行复堤、培厚、加高和护坡治理,科学划定河道周边畜禽养殖区域,清除阻水林木,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。二是完善长效管护体系。建立“河长+检察长+生态警长+民间河长+保洁专管员”的责任体系,累计发现解决突出问题659个,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90家。三是打造多样生态系统。实施潍河堤岸生态防护、湿地植被构建和水质净化工程,促进河流水质改善,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。四是健全数字监管体系。建设县域数字河湖平台,沿河增设监控41处、汇集感知站点124处,实现主要河湖远程可视、自动预警、闭环整改和协同管护。
二、促进绿色发展,激活河湖经济效益
一是打造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。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农业,形成“盐碱地粮仓”衔接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,建设占地300亩的数字化高效农业产业园,打造潍河生态旅游观光带,建成3处特色旅游景区和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。二是打造沿河绿色低碳产业带。加快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,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,目前入园企业达93家,年实现总产值56.6亿元。三是探索建立评估指标体系。明确产品目录编制、最优模式选择、价值核算评定的操作路径,提出针对物质供给、调节服务、文化支撑等不同类型河湖生态产品的核算办法。
三、赋能城乡建设,扩大河湖社会效益
一是加快城市配套提档升级。沿潍河建设沿河彩色健身步道,加快潍河堤顶道路修建改造,配套建设自行车道及观景平台,打造昌邑自驾游、休闲游“网红打卡地标”“潍河沿岸15分钟便民服务圈”,提升城乡居民亲水指数。二是助推乡村民生设施完善。围绕乡村振兴规划,通过铺设管道、河道清障、清淤疏浚等措施,实现潍河、胶莱河、漩河等16条自然水系连通,百余座湾塘相互贯通,构建起“千渠百塘”的现代水网体系,解决昌邑北部4个镇229个村庄的生产、生活用水需求。
责编:魏雪艳